首页 > 其他类 > 范文

最新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图(14篇)

更新时间:2024-04-26 19:36:24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图篇一

元素符号和名称:n(氮)、p(磷)、as(砷)、sb(锑)、bi(铋)

1、分子结构:nh3 电子式:结构式:n≡n(分子里n≡n键很牢固,结构很稳定)

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所以收集n2不能用排空气法)

3、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只有在高温、高压、放电等条件下,才能使n2中的共价键断裂,从而与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n催化剂

放电 点燃

2+3h2 高温、高压 2nh

3 n2+o2 ====2no 3mg+n2==== mg3n2mg3n2+6h2o=3mg(oh)2↓+2nh3↑

4、氮的固定: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

放电

分①自然固氮雷雨: nno2hno3 类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天然固氮。②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1n2o5(硝酸酸酐);n2o3(亚硝酸酸酐);no、no2(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no:无色气体,不溶于水,有毒,有较强还原性 2no+o2=2no2;

no2:红棕色气体(颜色同溴蒸气),有毒,易溶于水,有强氧化性,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⑴ 3no2。

br2 + h2o h br + h broh br +agno3 =agbr ↓+ h no3

⑵ 水洗法:形成无色溶液为no2,形成橙黄色溶液的为br2。no2 + h2o = 2 h no3 + no br2 + h2o

h br + h bro

⑶ ccl4溶解法:分别通入ccl4溶剂中,形成橙红色溶液为br2,另一种为no2。

⑷ 冷却法:将盛有气体的容器冷却,颜色变浅的是no2,有红棕色溶液产生的是br2。

2no2 (红棕色)3no、no n2o4(无色)

2、o2溶于水的计算:

⑴ no2和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涉及的反应4no2+o2+2h2o=4hno3x=v(no2)/ v(o2) 反应情况

0x4 1="" o2x="4" x=""4/1 no2过量,剩余气体为no

⑵ no和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涉及的反应4no+3o2+2h2o=4hno3x=v(no)/ v(o2) 反应情况

0x4 3="" o2x="4" x=""&;4/3 no过量,剩余气体为no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易液化(做致冷剂),极易溶于水(1:700)

2、分子结构:nhh

3电子式: hn 结构式:(极性分子,三角锥型)

3、化学性质: h h

nh3+h2o

nh3·h2o

nh + oh–

4+⑴ nh△

3·h2o 〓 nh3 ↑+h2o (nh3·h2o不稳定,受热分解为nh3和h2o)

⑵ 氨水对金属有腐蚀作用,氨水盛放在玻璃容器、橡皮袋或陶瓷坛中。 ⑶ 氨水中微粒有三种分子,三种离子。

三种分子:nh3、h2o、nh3·h2o三种离子:nh4+ 、oh–、h+ nh3 + hcl=nh4cl(白烟,可用于检验氨气)

4nh3 + 5o2 催化剂====

4no + 6h2o (氨的催化氧化)

△4、实验室制法(重点实验) 2nh4cl + ca(oh)2 == 2nh△

3↑+ cacl2 + 2h2o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气,与制△ o2相同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不能用排水法) 检验:

⑴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容器口(试纸变蓝)

⑵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容器口(产生白烟) 干燥:碱石灰(装在干燥管里)[不能用浓硫酸、p2o5等干燥剂]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作用:

⑴用稀硫酸浸湿的棉花吸收多余氨气,防止污染大气;

⑵防止氨气与空气形成对流,使收集的氨气更为纯净。

氨气的其他制法:

⑴加热浓氨水;

⑵浓氨水与烧碱(或cao)固体混合等方法

5、铵盐: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分解,与碱共热反应放出氨气。

4cl == nh3↑+ hcl↑ (nh3+hcl=nh4cl) nh△ 4hco3 == nh3↑+h2o↑+co2↑

(nh4)2co3 == 2nh△

3↑+h2o↑+co2↑

注意:多数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但并不是所有铵盐受热都产生氨气。

例如:2nh4no3 == 2n△ 2↑+o2↑+h2o

6、nh4+的检验:

⑴naoh溶液法:加入碱液后共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⑵碱石灰法:碱石灰与某物质的固体在研钵中研磨,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1、由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键,如:h—h、cl—cl键; 由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如:h–f、c=o键。

2、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⑴所有的双原子单质都是非极性分子如h2、cl2、n2 等,所有的双原子化合物都是极性分子,如 hf、hcl等。

⑵多原子分子极性和非极性的判断

经验规则: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形如abn型的共价分子,当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时,分子一般是非极性的;反之,则为极性分子。

如常见的多原子非极性分子:co2、cs2、becl2(直线型),bf3、bcl3、so3(正三角型),ch4、ccl4(正四面体);极性分子:co、pcl3 等。

1、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低沸点,69%的为浓硝酸,98%的为发烟硝酸。

2、化学性质:

(1)强酸性:如稀硝酸可使石蕊试液变红。

(2)不稳定性:见光或加热易分解,硝酸浓度越大,越不稳定。

4hno3 ====== 4no△或光照

2↑+o2↑+2h2o

浓硝酸呈黄色是因为硝酸分解产生的no2溶于硝酸中,所以应把它保存在棕色瓶中,并放在阴凉

处(注意不能用橡胶塞,因为硝酸会腐蚀橡胶)。

(3)强氧化性:硝酸越浓,氧化性越强,硝酸与金属反应一般不放出氢气。

3cu + 8hno3(稀) == 3cu(no3)2 + 2no↑+ 4h2ohno3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 cu + 4hno3(浓) == cu(no3)2 + no2↑+ 2h2o hno3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 c + 4hno3(浓)== 4no2↑+co2↑+ 2h2ohno3只表现氧化性 金属与hno3反应,hno3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 非金属与hno3反应,hno3只表现氧化性

注意:

①钝化:冷的浓硝酸和浓硫酸可使fe、al发生钝化;可用铝罐车运输冷的浓硝酸或浓硫酸

②王水:体积比为1 : 3的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可溶解au、pt等不活泼金属;

制取硝酸铜的最佳途径是:cu→cuo→cu(no3)2 (消耗硝酸最少,且不产生污染物),而用浓硝酸不仅消耗的硝酸最多,且产生最多污染气体;稀硝酸次之。

3、硝酸实验室制法:nano微热

3 + h2so4(浓) ==== nahso4 + hno3↑

1、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步骤: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系数→细检查

3、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用电子守恒去做,注意格式

九、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过量计算:先判断谁过量,再按不足的进计行算,有时需要讨论。

(2)多步反应的计算—关系法:先通过化学方程式或元素守恒找到关系式,再计算。

常见的关系式:工业制硫酸:s~h2so4 (或fes2~2h2so4) 工业制硝酸:nh3~hno3

1意义: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单位:mol/(l·min)或mol/(l·s)

3计算公式:v =△c/△t,v表示反应速率,△c表示变化的浓度,△t表示变化的时间。

①是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指瞬时速率。

②同一反应,可用不同物质表示,数值可以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

4、特点③不能用固体(如caco3)或纯液体(如h2o)来表示反应速率

④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即系数)之比。 如化学反应ma(g)+ nb(g)= pc(g)+ qd(g)

v(a)∶v(b)∶v(c)∶v(d)=m∶n∶p∶q

注意:比较反应速率时,可将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转换成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再比较。

5、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

(2)外因:同一化学反应,外界条件不同,反应速率不同。

①浓度: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或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有影响,其它条件一定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减少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少。

注意:纯固体(如碳)、纯液体(如水)没有浓度变化,改变它们用量的多少,其v不变。但固体的表面积越大,则v增大。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减少压强,反应速率减少。

注意:a增大压强实际上是增加了气态物质的浓度,因此压强对v的影响实质上是反应物的浓度对v的影响。

b如果容器的体积固定不变,向体系中加入与反应无关的稀有气体,虽然体系总压强增大,但实际上各反应物浓度不变,故v不变。

ⅰ)恒温时,增大压强 引起 体积减小 引起 浓度增大 引起 反应速率加快

ⅱ)恒容时,

a、充入气体反应物 引起 浓度增大 引起 反应速率加快

b、充入“惰气” 引起 总压增大,但各物质浓度不变 引起 反应速率不变

ⅲ)恒压时,充入“惰气” 引起 体积增大 引起 各反应物质浓度减小 引起 反应速率减慢

③温度:对任何反应的速率都有影响,其他条件不变时,升温,通常使反应速率增大;降温,使反应速率减小。注意:一般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大约增大2~4倍。

④催化剂:催化剂可以成千上万倍地增大反应速率。

a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但物理性质如颗粒大小、形状可以改变。

b催化剂具有高效、专一性,但应防止催化剂中毒,工业生产上要对原料气进行净化处理。

1研究对象: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程度问题

2定义: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3本质:v正=v逆≠0

4标志: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浓度或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5特点:逆、等、定、动、变、同

(1)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本质标志是v正=v逆,即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其他标志还包括各组分的浓度、含量保持不变,有颜色的体系颜色不变等。

(2)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①常用公式:转化率 = 已转化量(n、c、v、m等)/转化前总量 ×100% 产 率 = 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

m = m总/n总(求平均摩尔质量)

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重要推论: 恒温恒压时:p1/p2 =n1/n2;恒温横容时:v1/v2=n1/n2

②常用方法:三行式解法、差量法

透彻理解化学平衡的六大特征--化学平衡标志的基础:

1、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生成物)不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反应物)。

2、动:达到平衡时,v(正)=v(逆)≠0,即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继续进行。

3、等:v(正)=v(逆)>0,它的具体含义有两个方面:

①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该物质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相等。即单位时间内生成与消耗某反应物(生成物)的量相等。

②用不同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速率不一定相等,但必须符合两方面 i)表示两个不同的方向。

ii)速率之比=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4、定:因为v(正)=v(逆)≠0,所以同一瞬间,同一物质的生成量等于消耗量。总的结果是混合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体积分数、质量分数)转化率等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5、变: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平衡就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平衡发生移动,直至建立新的平衡。

6化学平衡移动

(1)移动原因: 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 外因:外界条件改变,使v正≠v逆

(2)移动方向:v正﹥v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v正= v逆,平衡不移动

(3)移动结果:反应速率、各组分浓度、百分含量发生一定的变化

(4)影响因素:浓度、压强、温度等,其规律符合平衡移动原理,即勒沙特列原理。

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 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但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改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催化剂:催化剂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但不能使平衡移动

(5)勒沙特列原理:对于已达到平衡的系统(可以是化学平衡、溶解平衡或电离平衡等),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意:平衡移动的结果是使这种改变“减弱”,但并不能完全消除。

(6)化学平衡图像问题:一看横纵坐标的意义,二看曲线变化趋势,三看关键点(起始点、最高点、最低点、拐点等),四看是否需要作辅助线(等温线、等压线)。

7、等效平衡:同一可逆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相应的逆反应开始,或者从相应的反应中间某一时刻开始,经过足够的时间,反应都能达到平衡状态,且化学平衡状态完全相同,此即等效平衡原理。 等效平衡的三种情况:

⑴ 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等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加入物质的量,若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⑵ 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⑶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恒温恒容条件

非等体积的反应,

“等量”加料,等效平衡;

等体积的反应, “等比”加料,等效平衡; 恒温恒压条件下,“等比”加料,等效平衡。 n2(g) + 3h2 (g)

nh3(g)

合 成 c(n2) :c(h2) = 1:3 (便于循环)

氨 500℃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活性大) 条 20mpa~50mpa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提高转化率) 件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的选择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

2、判断电解质的关键要看该化合物能否自身电离。如nh3、so2等就不是电解质。

3、电解质的强弱要看它能否完全电离(在水溶液或熔化时),与其溶解性、导电性无关。

4、离子化合物都是强电解质如nacl、baso4等;

共价化合物部分是强电解质如hcl、h2so4等,部分是弱电解质如hf、ch3cooh、hcn、hno2、h3po4、h2so3、h2co3、hclo、nh3·h2o等,部分是非电解质如酒精、蔗糖等。

1、弱电解质才有电离平衡,如水:2h2o

h3o++oh–。

2、电离平衡的特征:等(v电离=v结合≠0)、动(动态平衡)、定(各微粒浓度一定)、变.

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条件:温度越高,浓度越小,越有利于电离。加入和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能抑制弱电解质的电离。

4、电离方程式: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用等号,如:hcl=h++cl–nahso4 = na++h++so42–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用可逆符号;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电离级数越大越困难;

且各步电离不能合并。如: h3po4

h++h2po4– h2po4–

h++hpo42– hpo42–

h++po43–

1、由水的电离方程式可知:任何情况下,水所电离出的h+与oh–的量相等。

2、kw=c(h+)·c(oh–),25℃时,kw=1×10–14。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kw越大。

1、ph = –lg{c(h+)},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25℃): 中性溶液:c(h+)=c(oh-)=1×10–7mol/l ph=7 ,

酸性溶液:c(h+)>c(oh-) ph<7,

碱性溶液:c(h+)7。ph越小,溶液酸性越强;

ph越大,溶液碱性越强。ph减小1,相当于c(h+)增大10倍。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图篇二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2e-

阴极:2h++e-→h2↑

总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

阴极反应:cu2++2e-→cu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图篇三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

书写文字表达式的步骤一般分为两步:

1.根据实验事实,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即“→”);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箭头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箭头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步骤一般也分为两步:

1.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符号,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阴、阳离子符号的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将阴、阳离子的原形的右下角的个数,分别配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使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的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检查好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利用最小公倍数法,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图篇四

纯水大部分以h2o的分子形式存在,但其中也存在极少量的h3o+(简写成h+)和oh-,这种事实表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也属于化学平衡的一种,有自己的化学平衡常数。水的电离平衡常数是水或稀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一般称作水的离子积常数,记做kw。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w值一定。温度越高,水的电离度越大,水的离子积越大。

对于纯水来说,在任何温度下水仍然显中性,因此c(h+)=c(ohˉ),这是一个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当然,这种情况也说明中性和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并没有绝对关系,ph=7表明溶液为中性只适合于通常状况的环境。此外,对于非中性溶液,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并不相等。但是在由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浓度一定相等。

水的电离不仅受温度影响,同时也受溶液酸碱性的强弱以及在水中溶解的不同电解质的影响。h+和ohˉ共存,只是相对含量不同而已。溶液的酸碱性越强,水的电离程度不一定越大。

无论是强酸、弱酸还是强碱、弱碱溶液,由于酸电离出的h+、碱电离出的ohˉ均能使h2o=ohˉ+h+平衡向左移动,即抑制了水的电离,故水的电离程度将减小。

盐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①强酸强碱盐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与纯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②nahso4溶液与酸溶液相似,能抑制水的电离,故该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纯水的电离程度小;

③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都能发生水解反应,将促进水的电离,故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计算水的电离度首先要区分由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和溶液中氢离子的不同,由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和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并不是相等,由于酸也能电离出氢离子,因此在酸溶液中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大于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同时由于氢离子可以和弱酸根结合,因此在某些盐溶液中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小于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只有无外加酸且不存在弱酸根的条件下,溶液中的氢离子才和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相同。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和水电离的氢氧根离子浓度也存在相似的关系。

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规律:

①在电离显酸性溶液中,c(ohˉ)溶液=c(ohˉ)水=c(h+)水;

②在电离显碱性溶液中,c(h+溶液=c(h+)水=c(ohˉ)水;

③在水解显酸性的溶液中,c(h+)溶液=c(h+)水=c(ohˉ)水;

④在水解显碱性的溶液中,c(ohˉ)溶液=c(ohˉ)水=c(h+)水。

并非所有已知ph值的溶液都能计算出水的电离度,比如ch3coonh4溶液中,水的电离度既不等于溶液的氢离子浓度,也不等于溶液的氢氧根离子浓度,因此在中学阶段大家没有办法计算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图篇五

1.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

2.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

3.硫与浓硫酸反应:s+2h2so4(浓)△==3so2↑+2h2o

4.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

5.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

6.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

7.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8.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

9.硫化氢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点燃===2so2+2h2o

10.硫化氢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o2点燃===2s+2h2o

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2mg+o2点燃===2mgo

2.在氮气中点燃镁条:3mg+n2点燃===mg3n2

3.在二氧化碳中点燃镁条:2mg+co2点燃===2mgo+c

4.在氯气中点燃镁条:mg+cl2点燃===mgcl2

5.海水中提取镁涉及反应:

①贝壳煅烧制取熟石灰:caco3高温===cao+co2↑cao+h2o=ca(oh)2

②产生氢氧化镁沉淀:mg2++2oh-=mg(oh)2↓

③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mg(oh)2+2hcl=mgcl2+2h2o

④电解熔融氯化镁:mgcl2通电===mg+cl2↑

1.分别滴加agno3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浅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

2.分别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下层溶液为无色的是cl-;下层溶液为橙红色的为br-;下层溶液为紫红色的为i-。

①苏打、纯碱:na2co3;

②小苏打:nahco3;

③熟石灰:ca(oh)2;

④生石灰:cao;

⑤绿矾:feso4?7h2o;

⑥硫磺:s;

⑦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

⑧胆矾:cuso4?5h2o;⑨石膏:caso4?2h2o;

⑩明矾:kal(so4)2?12h2o

五、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

2.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

3.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

4.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5.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

6.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7.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

8.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

六、硅及及其化合物性质

1.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2.硅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h2↑

3.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4.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5.制造玻璃主要反应:sio2+caco3高温===casio3+co2↑sio2+na2co3高温===na2sio3+co2↑

烷烃cnh2n+2饱和链烃

烃烯烃cnh2n(n≥2)存在c=c

炔烃cnh2n-2(n≥2)存在c≡c

芳香烃:苯的同系物cnh2n-6(n≥6)

(1)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1.碳原子以4个共价键跟其它原子结合;

2.碳与碳原子之间,形成多种链状和环状的有机化合物;

3.同分异构现象

(2)有机物:多数含碳的化合物

(3)烃:只含c、h元素的'化合物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图篇六

(1)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

(2)反应历程:平时写的化学方程式是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总反应中用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

(3)不同反应的反应历程不同。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也可能不同,反应历程的差别又造成了反应速率的不同。

(1)概念: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速率,用符号v表示。

(2)表达式:

(3)特点

对某一具体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1)反应速率常数(k)

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反应速率常数与浓度无关,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压强只影响气体,对只涉及固体、液体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上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为压强的改变是通过改变容器容积引起的。压缩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增大,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减小;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1)经验公式

阿伦尼乌斯总结出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

式中a为比例系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r为摩尔气体常数量,ea为活化能。

由公式知,当ea>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可知,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

(2)活化能ea。

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ea值越大,改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图篇七

作为一个高频考点,多数同学认为稍有难度,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须记住两点“一正一逆,符合比例”;“变量不变,平衡出现”。

(1)k值的意义,表达式,及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是高考经常出现的考点,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一个得分点,简单来说,k值等于“生成物与反应物平衡浓度冥的乘积之比”,只是我们一定不要把固体物质及溶剂的浓度表示进去就行了。

对于平衡常数k,我们一定要牢记,它的数值只受温度的影响;对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来说,温度对k值的影响也是截然相反的。

(2)k值的应用

比较可逆反应在某时刻的q值(浓度商)与其平衡常数k之间的关系,判断反应在某时刻的转化方向及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

利用k值受温度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情况,推断可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3)k值的计算

k值等于平衡浓度冥的乘积之比,注意两个字眼:一是平衡;二是浓度。一般情况下,这里的浓度不可用物质的量来代替,除非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系数都为1。

互逆的两反应,k的取值为倒数关系;可逆反应的系数变为原来的几倍,k值就变为原来的几次方; 如反应3由反应1和反应2叠回而成,则反应3的k值等于反应1和反应2的k值之积。

例题:将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①nh4i(s)===nh3(g)+hi(g);②2hi(g)===h2(g)+i2(g)。达到平衡时,c(h2)=0.5 mol/l,c(hi)=4 mol/l,则此温度下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 )。

a.9 b.16 c.20 d.25

依据勒夏特列原理进行判断,一般的条件改变对平衡状态的影响都很容易判断。

惰性气体的充入对平衡状态的影响,对很多同学来说,往往会构成一个难点。其实只需要明白一点,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影响平衡状态的不是总压强,而是反应体系所占的分压强。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强增大(因惰性气体占有一部分压强),但反应体系所占的分压强却没有改变,平衡不移动;恒压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强不变,但惰性气体占据了一部分压强,因此反应体系的分压强减小,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增多的方向移动。

例如:对于n2+3h22nh3反应,在恒容体系中,如果增加n2的量,则会使平衡向右移动,α(h2)增大,α(n2)减小,φ(n2)增大。思考为什么?[h2转化率增大很好理解,而n2转化率减小,我们可以从平衡常数不变的角度去分析]{此种情况要从反应物浓度改变的角度去理解转化率变化及物质的量分数的变化情况}

如果按照n2与h2的初始量之比,在恒容体系中同时增加n2与3h2的量,则平衡右移,α(h2)增大,α(n2)增大,φ(n2)减小。思考为什么?[按初始量之比同时增大反应物的量,相当于给体系增大压强]{要从反应体系压强改变的角度去理解各种量的变化情况}

思考对于2no2n2o4,如果在恒容体系中,增大no2的量,那么反应的最终α(no2)会如何变化,φ(no2)会如何变化?

(1)给出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曲线,或浓度变化曲线,写化学方程式(依据系数比等于转化量之比)

(2)根据某物质的百分含量,或者转化率等在不同条件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或者在不同温度下随压强变化的曲线(也可能是不同压强下了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判断反应的特点,即: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3)根据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判断条件的改变;或者给出条件的改变,画出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关键是把握住温度、压强、催化剂及浓度对反应速率及平衡状态的影响情况。)

例:2l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n2和3molh2,3min后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压强变为原来的4/5(或者平均分子量变为原来的5/4,或者恒压体系中,密度变为原来的5/4),求n2的平衡转化率,平衡常数k,以及平衡时h2的物质的量分数;求nh3表示的反应速率。

(1)恒容等效

等效条件:一边倒之后,对应物质的量完全相等;等效特点:完全等效(两体系达到等效平衡时,各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及浓度分别别相等。)

恒容条件下,在体系中①加入1moln2和3molh2②加入2molnh3③加入0.5moln2、1.5molh2和1molnh3(为什么会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可从平衡常数的角度来解释)④若加入0.3moln2、xmolh2和ymolnh3可达到与体系完全相同的平衡状态,求x和y。

假设n2+3h22nh3 △h=-qkj/mol,在恒容体系中,①加入1moln2和3molh2达平衡状态时,放热q1,n2的转化率为a②加入2molnh3达平衡状态时,吸热q2,nh3的转化率为b。问:q1、q2间的关系,a、b间的关系。

(2)恒压等效

等效条件:一边倒之后,各对应物质的比例关系相同;等效特点:等比等效(两体系达到等效平衡时,对应物质的浓度相等,而物质的量成比例。)

恒压条件下,n2+3h22nh3 ,体系①加入1moln2和4molh2,达平衡后,nh3的物质的量为nmol;体系②加入0.5moln2、xmolh2和ymolnh3,若要达平衡后,nh3的物质的量为2nmol,求x与y的值。

(3)针对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的恒容等效

等效条件:一边倒之后,各对应物质的比例关系相同;等效特点:等比等效(两体系达到等效平衡时,对应物质的浓度成比例,各物质的量也成比例。)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图篇八

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碳酸、一氧化碳、碳酸盐等不具有有机物的性质。

(1)有机物

① 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

② 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 、—c≡c—的不饱和化合物

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 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 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 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

① 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

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 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so2、so32、i、fe 2---2+------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

与苯环相连的侧链碳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与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so2、so32、br、i、fe 2----2+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cooh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含有—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

(1)有机物:羧酸(中和)、甲酸(先中和,但naoh仍过量,后氧化)、醛、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甘油等多羟基化合物。

(2)斐林试剂的配制:向一定量10%的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2%的cuso4溶液,得到蓝色絮状悬浊液(即斐林试剂)。

(3)反应条件:碱过量、加热煮沸

(4)实验现象:

① 若有机物只有官能团醛基(—cho),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无变化,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② 若有机物为多羟基醛(如葡萄糖),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溶解变成绛蓝色溶液,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5)有关反应方程式: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rcho + 2cu(oh)2hcho + 4cu(oh)2

rcooh + cu2o↓+ 2h2o co2 + 2cu2o↓+ 5h2o hooc-cooh + 2cu2o↓+ 4h2o

co2 + cu2o↓+ 3h2o

ohc-cho + 4cu(oh)2

hcooh + 2cu(oh)2

ch2oh(choh)4cho + 2cu(oh)2ch2oh(choh)4cooh + cu2o↓+ 2h2o

5.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含有—cho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银氨溶液[ag(nh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

若在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3)2+ + oh + 3h+ == ag+ + 2nh4+ + h2o而被破坏。 -

(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3 + nh3·h2o == agoh↓ + nh4no3

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

rcho + 2ag(nh3)2oh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图篇九

芳香烃图册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卤代:与卤素及铁粉或相应的三卤化铁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苯环上的h被取代的反应。卤素的反应活性为:fclbri不同的苯的衍生物发生的活性是:烷基苯苯苯环上有吸电子基的衍生物。

烷基苯发生卤代的时候,如果是上述催化剂,可发生苯环上h取代的反应;如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侧链上的h被取代的反应。

应用:鉴别。(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如:鉴别:苯、己烷、苯乙烯。(答案:step1:溴水;step2:溴水、fe粉)。

硝化:与浓硫酸及浓硝酸(混酸)存在的条件下,在水浴温度为55摄氏度至60摄氏度范围内,可向苯环上引入硝基,生成硝基苯。不同化合物发生硝化的速度同上。

磺化:与浓硫酸发生的反应,可向苯环引入磺酸基。该反应是个可逆的反应。在酸性水溶液中,磺酸基可脱离,故可用于基团的保护。烷基苯的磺化产物随温度变化:高温时主要得到对位的产物,低温时主要得到邻位的产物。

f-c烷基化:条件是无水alx3等lewis酸存在的情况下,苯及衍生物可与rx、烯烃、醇发生烷基化反应,向苯环中引入烷基。这是个可逆反应,常生成多元取代物,并且在反应的过程中会发生c正离子的重排,常常得不到需要的产物。该反应当苯环上连接有吸电子基团时不能进行。如:由苯合成甲苯、乙苯、异丙苯。

f-c酰基化:条件同上。苯及衍生物可与rcox、酸酐等发生反应,将rco-基团引入苯环上。此反应不会重排,但苯环上连接有吸电子基团时也不能发生。如:苯合成正丙苯、苯乙酮。

亲电取代反应活性小结:连接给电子基的苯取代物反应速度大于苯,且连接的给电子基越多,活性越大;相反,连接吸电子基的苯取代物反应速度小于苯,且连接的吸电子基越多,活性越小。

与h2:在催化剂pt、pd、ni等存在条件下,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最终生成环己烷。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自由基加成反应,最终生成六六六。

苯本身难于氧化。但是和苯环相邻碳上有氢原子的烃的同系物,无论r-的碳链长短,则可在高锰酸钾酸性条件下氧化,一般都生成苯甲酸。而没有α-h的苯衍生物则难以氧化。该反应用于合成羧酸,或者鉴别。现象: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两类定位基邻、对位定位基,又称为第一类定位基,包含:所有的给电子基和卤素。它们使新引入的基团进入到它们的邻位和对位。给电子基使苯环活化,而x2则使苯环钝化。

间位定位基,又称为第二类定位基,包含:除了卤素以外的所有吸电子基。它们使新引入的基团进入到它们的间位。它们都使苯环钝化。

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则:原有两取代基定位作用一致,进入共同定位的位置。如间氯甲苯等。原有两取代基定位作用不一致,有两种情况:两取代基属于同类,则由定位效应强的决定;若两取代基属于不同类时,则由第一类定位基决定。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图篇十

1、组成元素、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氨基酸的种类取决于r基.

2、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20多种.

3、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肽键的书写方式.

有几个氨基酸就叫几肽.

肽键的数目=失去的水=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链状多肽)

环状多肽肽键数=氨基酸数=失去的水

分之质量的相对计算: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氨基酸数-18(氨基酸-肽链条数)

4、蛋白质种类多样性的原因: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酸dna,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每条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rna是由碱基(a、g、c、u),磷酸,核糖组成,dna是由碱基(a、g、c、t),磷酸和脱氧核糖组成

追答: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所以核苷酸又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dna基本组成单位)和核糖核苷酸(rna基本组成单位)所谓的碱基(一般叫含氮的碱基)有6种{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t(胸腺嘧啶)、u(尿嘧啶)}。组成dna的碱基有acgt组成rna的碱基有acgut是dna所特有的,u是rna所特有的。两者共有的有acg。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图篇十一

氯及其化合物,sio2+2naoh==na2sio3+h2o,

①物理性质:通常是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能溶于水,有毒。

②化学性质:氯原子易得电子,使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氯气与金属、非金属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般作氧化剂。与水、碱溶液则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拓展1、氯水:氯水为黄绿色,所含cl2有少量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大部分仍以分子形式存在,其主要溶质是cl2。新制氯水含cl2、h2o、hclo、h+、cl-、clo-、oh-等微粒

拓展2、次氯酸:次氯酸(hclo)是比h2co3还弱的酸,溶液中主要以hclo分子形式存在。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漂白)的易分解(分解变成hcl和o2)的弱酸。拓展3、漂白粉: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容易保存,工业上以cl2和石灰乳为原料制取漂白粉,其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须和酸(或空气中co2)作用产生次氯酸,才能发挥漂白作用。

二氧化硫

①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1:40),密度比空气大

②化学性质:

a、酸性氧化物:可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亚硫酸(中强酸):so2+h2oh2so3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o2+2naoh==na2so3+h2o,so2+na2so3+h2o==2nahso3b、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是是一种暂时性的漂白

c、具有还原性:so2+cl2+2h2o==h2so4+2hcl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图篇十二

酸性、强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难挥发性:

化合价不变只显酸性

化合价半变既显酸性又显强氧化性

化合价全变只显强氧化性

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挥发性:

化合价不变只显酸性

化合价半变既显酸性又显强氧化性

化合价全变只显强氧化性

(1)选主链,称某烷

(2)编号位,定支链

(3)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短线连

(4)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使用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①最简化原则

②明确化原则,主要表现在一长一近一多一小,即“一长”是主链要长,“一近”是编号起点离支链要近,“一多”是支链数目要多,“一小”是支链位置号码之和要小,这些原则在命名时或判断命名的正误时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价态、列变化、求总数、定系数、后检查

一标出有变的元素化合价;

二列出化合价升降变化;

三找出化合价升降的最小公倍数,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相等;

四定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系数;

五平:观察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

六查:检查是否原子守恒、电荷守恒(通常通过检查氧元素的原子数),画上等号。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图篇十三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或g、mol—1

(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

(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图篇十四

1、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及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cnh2n+2仅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热分解、不与高锰酸钾、溴水、强酸强碱反应

烯烃cnh2n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加聚反应

炔烃cnh2n-2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苯(芳香烃)cnh2n-6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

(甲苯、乙苯等苯的同系物可以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

卤代烃:cnh2n+1x

醇:cnh2n+1oh或cnh2n+2o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抓官能团的特性,比如,醇类中,醇羟基的性质:

1.可以与金属钠等反应产生氢气,

2.可以发生消去反应,注意,羟基邻位碳原子上必须要有氢原子,

3.可以被氧气催化氧化,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必要有氢原子。

4.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5.可以与氢卤素酸发生取代反应。

6.醇分子之间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醚。

苯酚: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醛:cnh2no羧酸:cnh2no2酯:cnh2no2

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

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醛(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还原反应)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

6.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2)羧酸:(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8.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9、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也可同cu(oh)2反应)。

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hcho——4ag↓+h2co3

反应式为: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11.

10、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h2o

11.浓h2so4、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2、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

(2)、乙酸乙酯的水解

(3)苯的硝化

(4)糖的水解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

13、解推断题的特点是: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即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如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和显色反应,醛基的氧化反应等。但有机物的特征条件不多,因此还应抓住题给的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关系条件能告诉有机物间的联系,如a氧化为b,b氧化为c,则a、b、c必为醇、醛,羧酸类;又如烯、醇、醛、酸、酯的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能给你一个整体概念。

14、烯烃加成烷取代,衍生物看官能团。

去氢加氧叫氧化,去氧加氢叫还原。

醇类氧化变-醛,醛类氧化变羧酸。

光照卤代在侧链,催化卤代在苯环

标签: 总结   最新   知识点   新高   高二  
本类排行
热门话题

建筑节能   河北证券   西度   西营   七届二中全会   白如   筑就   考种   职业价值   高分子化学   领人   有无必要   心物   江保安   保安员   时下   疲劳